黄清老与 《石鼓学田记》
2024-05-30 10:49:4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阳日报 | 编辑:罗亮华 | 作者:甘建华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8691

邵武地处武夷山南麓,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,是深藏在闽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而离城区四十多公里的和平古镇,更是明珠中的明珠,可谓福建省的一颗掌上明珠。那天甫一踏上这片土地,我的脑海中立马涌现五个字:时间停止了!

这座始建于唐朝的“八闽第一重镇”,面积虽然不足0.5平方公里,却是一处全国罕见有两百间房屋的城堡式村镇,保留着闽派古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。走在长达几百米的青石板街上,又在许多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转悠,感受着绿意浓郁的古朴幽深,似乎每一块砖缝里都透露出先人的气息。在此之前,我从未看到老屋里的那些铁艺,能将戏剧生旦表现得那样柔顺精美,也从未品尝过口感细腻嫩滑的游浆豆腐,既不用石膏,也不用卤水,而是以陈浆作为凝固剂,通过秘不外宣的工艺,让豆浆自然形成豆腐花,稍许加些香菜、辣椒与酱油,我一连吃了两小碗,直呼大快朵颐。

我更喜欢和平的古称禾坪,原意是说这儿地势平坦,盛产优质稻谷。古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,就是宗祠和家庙众多。还有一座和平书院,创始人就是被视为神一般存在的峭公黄峭。他跟随晚唐李克用勤王平叛有功,官至工部侍郎,却在35岁弃官归隐,创办和平书院。这家书院后来出了133位进士,和平古镇因此被称为“中国进士之乡”。这还不算最神奇的,令我们为之叹服的是,黄峭迎娶三房妻妾,每房都生了7个儿子,共计21个。又有人说,这21个儿子也分别生了21个儿子,超生育能力让和平古镇成为联系海内外千余万黄氏后裔的纽带。

那天,在和平书院,由沧浪读书社黄勇英(咏樱)主持,我与湘西刘年、北京蓝野、南昌毛江凡及台湾诗人张期达、郑智仁读诗谈诗,只感觉黄峭公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其子孙的衣袖间。因为时间的关系,我没有提到峭公后裔元代著名的学者、诗人、文章家黄清老与吾乡衡阳的一段渊源。

黄清老是黄峭第十六代裔孙,一个打小名字就带“老”的人,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黄一清之子,也有人说他是严羽的再传弟子。他自幼天资颖悟,五岁能日记数言,七岁会写文章,邑人至今传为美谈。泰定三年(1326年)省试第一(解元),翌年会试登李黼榜进士,授职翰林院典籍官,旋任国史馆编修,朝廷诏令祝册多出其手。与其同时代的文史理学名臣苏天爵曾这样评介他:“风度凝重,廉静缜密,一室萧然,图书自乐。居京师,不妄造谒,世以是重其学守。文字雅驯,诗飘逸有盛唐风。存于稿者,三千五百余篇。”近现代学者论闽派诗,认为他与黄镇成、陈士元是严羽与明初“闽中十子”间最重要的过渡人物。

惠宗至正元年(1341年),黄清老擢湖广行中书省儒学提举(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)。也就在这个时候,因吾乡衡阳发生的一件事情,他写下了名重一时的《石鼓学田记》。

石鼓书院地处衡阳城北石鼓山头,虽然海拔只有69米,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,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素有“衡湘洙泗”“道南正脉”之称。唐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秋天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韩愈途经衡阳,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,把酒临风,意兴遄飞,写下千古名作《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》。全诗凡二百言,一韵到底,一气呵成,音调铿锵,气势磅礴,尤其是“瞰临渺空阔,绿净不可唾”两句,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。这首诗当即引得陇西处士(秀才)李宽来到石鼓山,此君见江山旖旎,林木葳蕤,湘江、蒸水、耒水三江汇流,千里烟波尽收眼底,顿觉心胸为之一爽,再也不忍离去,遂结庐读书其上,创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私人书院,是谓石鼓书院之肇始。北宋至道三年(997年),李宽族裔(一说李宽七世孙)请于郡守,愿以私财,在李宽办学旧址上,重建石鼓书院,作为衡州学者讲学、学子读书之所。景祐二年(1035年),仁宗赵祯根据衡阳郡守刘沆的奏请,敕赐“石鼓书院”匾额和5顷学田,于是石鼓书院显名于天下。庆历二年(1042年)春,石鼓书院升为州学,名声更著。乾道九年(1173年)二月,“南宋四大家”之范成大前往桂林履职,舟泊衡州,参观石鼓书院,第一次提出“天下有书院四——徂徕、金山、岳麓、石鼓”之说。淳熙十四年(1187年),朱熹应邀撰写《衡州石鼓书院记》,更使“石鼓有声于天下”,主事者择其“一郡佳处”四字悬匾于书院。

南宋嘉定年间(1208—1224),朱熹爱婿黄榦提举湖南学政,“视芹藻地薄,请于朝,以公帑鬻籍入官田,在茶陵之哀鹄乡者助之(石鼓书院),由是衣冠济济,有上庠之风焉”(《石鼓学田记》)。到了蒙古元朝,学田仍旧在此无异议。孰料到了至元十九年(1282年),宣阃(宣慰使司别称)却将学田无由乱分,弥勒庄的归石鼓书院,鸦鹊塘的却被灵岩寺巧取豪夺。无赖僧先是鼓动众氓割禾打谷,又在田垄上伪立崇宁八年碑记,而徽宗崇宁本无八年,但书院与听闻者都无法辩说。石鼓书院历任山长广信邓大任、番阳王复、庐陵康庄,相继与茶陵官府及寺僧理论,却都没有讨到说法。至元二年(1336年)冬天,新安人程敬直出任山长,听到大家的不平之鸣,义愤填膺,指着面前的湘蒸二水发誓:“如果不能夺回学田,我宁愿像这两条河水一样漂走。”经过他历时数年的不懈努力,得到衡阳、茶陵两地众多官员的支持,终于夺回395亩学田,以及当年的百石租谷。“自启纷迄今,六十有二年矣!”石鼓书院师生莫不欢欣鼓舞,额手称庆。至正七年(1347年),也就是黄清老谢世前一年,受邀作记,将此事本末公诸天下。

《石鼓学田记》又称《复田记》,全文仅千余字,开篇可谓琅琅成诵的美文:“石鼓山,衡之附庸也。奇崛耸拔,中高而外秀。蒸湘二水左右环之,既合,荡荡浩浩,同归于洞庭。书院当二流之交,回澜渟渊,远嶂森列,楼阁如在虚空中,盖湖南第一圣地也。”

​那天,我独自行走在网红桥,沿着红飘带往福山庵方向散步,忽然想起黄清老写此地的诗句:“晨光海上来,云气升万壑。”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:这人该有多么大的气魄与胸襟,才能写出如此阔大与雄放的诗句啊!

责编:罗亮华

来源:衡阳日报

要闻
头条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